【学科建设】我市首例“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游离皮瓣移植术”在我院顺利完成
3月25日晚18:30,一场持续8个多小时的“生命重塑之战”完美落幕——我院口腔科成功完成我市首例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游离皮瓣移植术!一位口咽恶性肿瘤患者的面部缺损,被一块来自其大腿的游离皮瓣成功修复。术后一周,患者皮瓣完全成活且功能恢复良好,宣告本次手术治疗取得成功,更标志着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正式迈入“显微重建时代”。
这例手术不仅填补了丹东地区显微外科修复的技术空白,更让广大丹东市民“足不出市享受尖端医疗”的医疗需求成为现实。本次“手术刀尖上的突破”,也正是我院口腔颌面外科“以技术创新为引擎、以学科筑基为根本”的生动缩影。
首例突破
高精技术打破区域壁垒
面对口咽癌患者复杂的病情,传统手术往往面临“切不净”与“修不好”的两难困境。我院口腔科主任葛精一带领科室医疗团队,面临困难毫无畏惧、迎难而上,经过科学缜密的术前论证,决定采用国内领先的“肿瘤根治+显微修复”一体化治疗方案:在彻底清扫颈部淋巴结、扩大切除肿瘤后,从患者股前外侧精准切取带血管蒂的皮瓣,通过显微外科技术,将直径1毫米的血管与颈部血管精密吻合。这项被誉为“在方寸间绣花”的技术,要求手术医生同时具备肿瘤外科的“果决”与显微外科的“细腻”,对术者的综合素质和医疗技术功底要求极高。
以往,这类患者只能转诊至沈阳、北京、上海等大城市寻求救治,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从“根治”到“修复”的全流程治疗,极大的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,最大程度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。
学科筑基
金字塔式人才梯队蓄力远航
本次手术成功的背后,是我院口腔颌面外科十余年如一日的辛勤汗水。作为辽宁省临床重点专科,科室“以临床需求为导向”,深耕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培养。经过十余年的发展,科室已在丹东及周边地区构建起了四大优势领域。
肿瘤根治与功能重建(游离皮瓣移植、颌面缺损精准修复)
复杂创伤救治(颌面部骨折数字化复位、软组织即刻修复)
先天畸形矫治(唇腭裂序列治疗、正颌外科)
颌面部重症感染救治(牙源性或非牙源性蜂窝组织炎、脓肿、骨髓炎诊治)
科室主任葛精一,始终秉持“技术传承不留一手,人才培养不计成本”的人才培养理念,带动科室全力以赴钻研医术。科室医疗团队现已发展形成“专家掌舵、骨干挑梁、青年冲锋”的人才梯队格局。
专家层:高级职称医师组成核心智囊,主攻高难度手术与科研攻关。
骨干层:中青年医师定向培养亚专科技术,选送田锋利等骨干医生前往国内知名医院的顶尖平台进修学习,将“肿瘤切除同期显微修复”、“数字化精准设计、导板导航”等前沿技术引入丹东。
青年层:施行“1名导师+2项技术专长”的培养模式,防止青年医师技术成长偏科,化解人才断档,促进团队协作,确保领先的技术能够得到代际传承,实现了从“个人能力”到“科室生态”的完美升级。
创新突围
从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的技术跃迁
为支撑高难度手术的开展,科室构建起了“临床—科研—教学”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。
技术储备库:依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联盟单位,借助其“显微外科训练中心”,常态化开展血管吻合模拟训练。引入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设计,实现了“术前看得见、术中做得准”。
科研转化链:加强与上级医院之间学习交流,参与本专业多中心研究的科研课题,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,反哺技术改良。
区域协作网:与上海九院、中国医大附属口腔医院等建立远程会诊机制,针对疑难病例实时共享专家资源。
葛精一主任表示:首例游离皮瓣手术不是终点,而是新起点。科室目前正在筹建“头颈肿瘤多学科诊疗中心(MDT)”,未来还将整合影像、病理、耳鼻喉、放化疗、靶向治疗、生物治疗等多个学科力量,实现肿瘤的整合治疗,向“口腔癌综合治疗”发起攻坚。
从依赖外援到自主创新,从单一治疗到全程管理,我院口腔科的进阶之路,印证了“技术突破源于体系化深耕”的硬道理。当越来越多的“首例”在此诞生,必将使广大丹东市民不必再为求医而远走他乡。“便民惠民”,这也正是医疗技术创新的终极意义。